村“BA”赛事刮起最“炫”民族风 ——台江县以体育创新服务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
近年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积极推动“村BA”赛事创新发展,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丰富乡村治理,为各族群众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探索路径。“村BA”已成为展示新时代民族地区发展新变化和群众良好精神风貌的重要平台,被央视誉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
【创新实践】
台江“村BA”的火爆出圈,引来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目光。篮球赛事在乡村开展并不是啥稀罕事,为啥偏偏是台江火出了新高度?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台江深刻践行了“四个坚持”的原则理念。
坚持人民至上,激发内生动力。坚持群众民主决策,无论是篮球场地的修缮扩建、比赛形式确定、赛场气氛营造、颁奖环节设置等规划,还是在村容村貌、产业发展方面,均由群众集思广益、广泛协商、科学决策,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增加群众生活乐趣,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在台江“村BA”赛事间隙,开展双手同时运球、两人背对背夹球、中场投篮等趣味活动,进一步增设农特产品作为奖励,让文体活动更贴近群众生活。强化服务意识,党委、政府坚持问需于民,转变传统的单向送文化思想,重视基层群众自主参与、自发组织台江“村BA”的活动,着力在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宣传推广、综合协调等方面发挥作用,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推动形成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球风”带“乡风”,倡导“多个球场、少个赌场,多场球赛、少场酒席,多看名角、少些口角”的文明新风尚,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
坚持产业融合,增进民生福祉。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充分用好“村BA”品牌投资吸引力,立足“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的定位,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教”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综合体,推介锦绣精品游、避暑休闲游、非遗研学游、红色记忆游、舌尖美食游等精品旅游线路产品,打造全域旅游文体新地标和文旅新名片。利用最炫民族游“123”新玩法的文旅核心IP品牌,让“流量”成为“留量”“增量”。推进文化与商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对苗绣、贵银等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围绕“打造品牌+培育巧匠+建立基地+开发产品+平台销售”的思路,促进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有效链接,通过“村BA”促进产业发展。对乡土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挖掘和培养,加强政策支持,提供手工制作、加工制造等灵活就业岗位,为传统手艺注入新灵感、新活力、新价值。利用“村BA”知名度,围绕台江县“2+2+1”产业发展思路,线上线下发展“鲤吻香米”、鲟鱼、果蔬脆等特色产业,助推贵品出山。多措并举,让群众充分享受“村BA”带来的增收红利,促进乡村经济振兴发展。
坚持交融互促,弘扬民族文化。立足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发挥区域特色,用好用活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台江县通过举办“村BA”将体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节庆文化、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深度融合,多角度、全方位展示牛、鸟、鱼等民族图腾和绣、刻、镂、缠、锤等传统技艺,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围绕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推动台江县偏寨村等红色美丽村庄示范点建设,将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与举办台江“村BA”有机结合。以举办台江“村BA”和开展舞龙嘘花节、独木龙舟节等地方节庆活动为契机,邀请不同地域乡村篮球队举行交流赛,线上线下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吸引各族人民体验跨越民族、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乡村嘉年华,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篮球场地和周边醒目位置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内容,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进“五个认同”。
坚持守正创新,建设现代文明。打造系列主题文艺作品,通过能触摸的、可感知的载体进一步传播乡村文化。扩大“村BA”文创产业链,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并传播中华文化。将当地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歌曲、舞蹈、乐器演奏等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借助科技赋能,通过数字化采集、存储、分析,加强对优秀文化古籍、传统手工艺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推出一系列受大众喜爱的“村BA”数字藏品,塑造独具乡村文化特色的产品新形态。
台江“村BA”展示出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推动中华文明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其现象级表现成为促进乡村文明建设的样板,成为服务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的重要传播载体,成为立体、全面展示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借鉴。
【记者观察】
比赛场地是村委会办公楼前的露天篮球场,现场观众加油喝彩的道具是锅碗瓢盆,解说员在普通话、贵州话和苗语间自由切换,比赛奖品是牛、羊、鱼、米、鸡、鸭、猪脚等农特产品,还有银饰、刺绣等非遗产品,“村BA”的农趣农味,令人流连忘返。
台江“村BA”有多火爆?最近两年来,“村BA”民间赛事的网络传播量累计超550亿人次,成为贵州文明乡风新名片和群众文化新亮点。台盘村由举办乡村赛事到承办州级赛事、省级赛事乃至国家级赛事,不断得到全国各地的关注,并纷纷到“村BA”篮球场上展现各民族的文化风采。
“台盘村只是各族群众走向幸福生活的缩影。在这里,我看到中国农村文体活动热闹非凡,乡风民风不断向好……人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凭借作品《“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黔东南州侗族作家姚瑶如是说。
事实上,在台江县,“村BA”的篮球历史比NBA还要久远。
台江县史称“苗疆腹地”,辖4个镇3个乡2个街道,71个行政村(居、社区),385个自然寨,常住人口17.3万人,共有汉族、苗族、侗族等23个民族。据《台江县志》记载,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镇远、贵阳等地读书的台江县学生利用假期之余在家乡修筑了第一块篮球场,同年10月10日,台江县举办第一次体育运动会,台江地区开始有了篮球运动。到1957年台江县举办首届农民运动会时,已经有15支男篮队和3支女篮队参赛。
“从我记事起,我们村就已经举办篮球赛了,几十年来基本没间断过。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来,可热闹了。”比赛现场,55岁的台盘村村民杨大叔自豪地说。
为发扬“村BA”的优良传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台江县搭建“村BA”大舞台,立足于办出“比以往赛事更精彩、更接地气、更有保障、更有热度”的目标,突出简约、安全、精彩理念,保持乡土味、充满农趣味,“村BA”系列赛事圆满开展、高效传播,实现了持续出彩。
以烟火气升腾信心,以泥土味温暖人心。“村BA”这一现象级体育文化IP,凭借其独特的气质、强大的影响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路子”。
发展是最好的答卷,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村BA”的火爆,推动了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在“村BA”赛事的带动下,台江县2023年生产总值增长8.8%,增速居黔东南州第一、全省第三;旅游总人数达640万人次,同比增长74.87%;旅游综合收入84.64亿元,同比增长94.66%。2023年以来,台江县共接待省外客商考察调研126家,签订投资合同16个,签约总投资21.6亿元。
【经验启示】
将一种群众体育运动打造成一种发展模式,台江“村BA”探索出了一条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新路径,对于提升和服务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重视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文明。“村BA”火爆的背后离不开党组织的有效领导和组织。台盘村党支部扎根基层,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乡村治理的着力点,把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社会治理、民族团结、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走好乡村善治之路,使当地居民、各类服务主体与来观赛的各族群众成为一个共创价值、共事共乐的共同体。
文旅跨界融合,传承中华文化。在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积极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将文化贯穿到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科考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围绕农村居民和游客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创新乡村文化的表达方式,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大力建设乡风文明。
媒体融合创新,打造宣传阵地。主动运用新兴技术,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的需求期待,自觉调整改革“村BA”赛事宣传的理念、方式、手段和机制等内在要素,突破老思路、走好融合路,整合电视、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平台资源,将全县各部门单位、各乡镇吸纳到宣传矩阵,畅通发布渠道,力求全网发声,确保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