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进路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思政教育则强调通过传授思想政治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创新创业不仅是经济活动,还是社会活动。如何在创业过程中正确处理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在面对创业挑战时保持高尚的道德操守,正是思政教育可以有效介入并发挥作用的领域。将“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还能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担当,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导向。
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是实现“思政元素”有效融入的关键。首先,可以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内容,强调社会责任、职业道德、法治意识等。例如,开设《创新与伦理》《社会责任与创业》等课程,结合经典创业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衡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在这些课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创业的基本技能,还能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同时,思政课程也可以加强实践性,结合创新创业案例进行教学。例如,邀请企业家或成功创业者分享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履行,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理解“思政元素”的现实意义。这种跨学科的课程设置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关注理论教学,还要重视实践环节的引导。在实际的创业项目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社会调研、公益创业等方式实现。通过创业大赛等活动,不仅要评估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还要增加对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的考量。例如,在评审中设置“社会责任奖”“公益创业奖”等奖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需求,强调企业的社会贡献。另外,校企合作是实现“思政元素”融入的一条重要路径。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实习、项目合作等形式,亲身体验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商业道德方面的实践。通过企业导师的指导,学生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能接受企业家的思政教育,从而增强他们对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的理解。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例如,定期组织创业论坛、专题讲座等活动,邀请成功企业家和社会创新者分享创业经验,讨论如何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拓宽视野,还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此外,鼓励学生参与公益创业项目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业过程中,学生通过解决社会问题、帮助弱势群体,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还能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学校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或奖励机制,支持学生成立环保、扶贫、教育等类型的公益创业项目,帮助他们实现社会价值。
虽然“思政元素”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融入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难度。思政教育多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创新创业教育则侧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两者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二者的融合面临一定难度。其次,学生对理论课内容的兴趣不足。最后,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资源和师资支持。然而,目前高校中既能胜任创新创业教育,又能够进行思政教育的教师数量相对有限。
为了应对“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挑战,高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设计跨学科课程,开设兼具创业技能和思政教育的课程,如《创新与伦理》《社会责任与创业》《企业社会责任》等。此外,创新创业课程应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创业案例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培养既懂创新创业教育,又具备思政教育背景的复合型师资。通过教师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融合“思政元素”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引入企业导师、社会导师等形式,补充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多元化思政教育途径。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创业论坛、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接受思政教育。此外,鼓励学生参与公益创业项目,帮助学生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
加强评估与反馈机制。高校应建立健全的评估体系,不仅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注重对其社会责任感、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评估。同时,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定期调查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思政元素”的融入效果。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
编辑:谭佳雪
校对:程丽清
二审:余仙仙
三审:朱 江